如臨現場的故事表達力

很多人都聽過溝通影響力的「7-38-55」法則,說明溝通對人的影響程度。其中文字內容佔7%,聲音語調佔38%,肢體動作佔55%,也就是「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」。但並不是說的內容不重要,而是我們該如何表達,讓我們要傳遞給對方的內容更容易理解及感受,而說故事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

TED論壇的講者花了一半以上的時間在說故事,因為他們知道講故事比講道理更能影響人心,而故事應該怎麼樣說才能讓聽眾如臨現場、印象深刻?

故事分為「親驗」與「他驗」。「親驗」是實際發生在自己身上,親眼所看見的事物;「他驗」是發生在別人身上,可能是從親朋好友那邊聽來的,或網路、書籍上看來的。不論是哪一種,說故事的人都必須講得像是自己在現場一樣,並不是要將「他驗」當中的主角換成自己,而是要表達得歷歷在目,像是自己經歷過,要把故事說得像是在聽眾的眼前發生一樣,以下六個關鍵把握住,保證您也能說出精采的好故事。

一、進入情境

自己在說故事的時候,必須讓自己彷彿置身在故事當中,就像這個故事在您述說的當下發生。即使這個故事您已經講過千百次,仍然要像是第一次發生一樣的投入情感,當您把情感投入,聽眾也會很自然的被您的情感所帶領,就像我們常在歌唱選秀節目中聽到評審常說:「要把情感融入在歌曲裡面,而不是只靠技巧」。

 

二、多重感官用詞
在文字內容的運用上,盡量滿足「視、聽、味、觸、嗅」五種感官,因為人的經驗都會透過這五種感官接收,所以我們在表達上面盡量透過多重感官的描述,讓聽眾在腦海裡自動產生連結,以下兩種描述來比較一下,

  1. 「我看到一台法拉利很快的從我面前開過去。」
  2. 「我看到一台火紅色(視覺)的法拉利,伴隨著轟轟(聽覺)的引擎聲,快速的從我面前經過,甚至我的臉上都能感覺到風壓(感覺) 。」

第一種只是簡單的敘述,無法引人入勝;而第二種運用了三種感官描述同一件事,會讓聽眾的腦海裡有畫面,印象較深刻。

 

三、聲音的運用

配合情境中的聲音、故事情結與對話,在聲音的表達上也要一致,才不會像是一個人在自說自話,以上一個例子來說「伴隨著轟轟的引擎聲」,「轟轟」這個屬於聲音表達的詞彙,就可以直接模仿引擎的聲音來製造臨場感。而故事情結的高低起伏搭配相對應高低起伏的聲音,則能夠帶領聽眾融入情結,就像電影會運用配樂在帶領情緒一樣。如果這故事有對話,那麼記得要呈現不同角色的聲音,才能夠製造像是兩個人的對話效果。

 

四、肢體表達

手勢、臉部表情、站位、身體姿勢…等,都算是肢體表達的一部分。要表達事物的大小、高低,就用手勢呈現;要表現故事角色的情緒,就用臉部表情的變化。而不同的站位代表不同的角色或事物,簡單來說就是全身都配合所說的故事呈現。

 

五、影像運用

故事透過照片或是影片做輔助,能夠更快速的將聽眾拉進故事當中。尤其是聽眾自身的經驗無法與故事相互連結時,例如想要讓人知道你去溯溪時遇到什麼樣的急流,這不是大家都有的經驗。但可以直接秀出照片讓大家看,同時記得影像只是輔助,更重要的是如何詮釋這個影像。如果只說:「這就是當時的急流。」那麼影像就成了主角。更好的說法是「這就是當時的急流,這樣的流速與水量,我一走進溪流幾乎無法站穩,我知道我只要一分心,馬上就會被沖到100公尺外」。

 

六、劇情起伏

「一個平凡無奇的人,做著平凡無奇的事,過著平凡無奇的生活,最後平凡無奇的死去。」像這樣的故事一定沒有人會想要聽,如果故事的長度達3~5分鐘以上,不是個簡單的笑話或是事件,那麼建議參考以下的流程:
開頭→經歷→考驗→突破→收獲
以玩命關頭7的故事為例
1. 開頭:戴克蕭的復仇打亂了主角群的生活
2. 經歷:為了對付戴克蕭,主角群拯救了一名駭客,取得天眼

  1. 考驗:天眼被反派奪走,並借此追殺主角群
  2. 突破:透過主角群的合作與機智,最終戰勝了反派
  3. 收獲:制裁了反派,並回歸溫馨的家庭生活

 

針對以上橋段做更完整的描述與詮釋,各階段也都可以分別經歷這五個流程,但小心別壓過了最後的高潮。(此為簡化版,更完整資訊請參考神話學大師坎伯的「英雄旅程」)

把握住以上關鍵,您也能說出如臨現場的好故事,但最後別忘了故事所要傳達給對方的是什麼。或許是一個觀念、一個作法,而說完故事之後記得回過頭來,再次的強調所要傳達的事物。想要培養好的故事表達力,平常多留意有趣的經驗與事件,並且多嘗試與他人分享,經由對方的反應,就能夠了解你的故事是否夠「現場」。